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越俎在词典中的解释
yuè

越俎

拼音yuè zǔ

注音ㄩㄝˋ ㄗ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 见“ 越俎代庖 ”。

基本含义

  • 越过祭坛。比喻不守规矩,冒犯权威。

详细解释

  • 越俎源自《尚书·周书·洪范》中的记载:“俎豆之事,或踰其宜。”一般来说,古代祭祀时,俎是放置祭品的祭坛,而豆是指放置祭品的容器。越俎指的是祭祀时不守规矩,越过祭坛去做事。引申为不守规矩,冒犯权威。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不守规矩,冒犯权威的行为。常用于批评或警示他人不要越雷池一步。

故事起源

  • 据传说,古代有一位叫孔父的人,他在祭祀时不守规矩,越过祭坛去做事。因此,他被人们批评为越俎之人。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不守规矩,冒犯权威的行为。

成语结构

  • 越俎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越”是动词,表示越过、超越的意思;“俎”是名词,指祭祀时放置祭品的祭坛。

例句

  • 1. 他越俎自用,决策不经过集体讨论。2. 这种行为是越俎代庖,不尊重上级的决策。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越俎”拆分为两个词语来记忆,其中“越”可以联想到越过、超越的意思,而“俎”可以联想到祭坛。将这两个意思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越过祭坛,不守规矩。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越俎”相关的成语,如“越俎代庖”、“越雷池一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越俎自用,不听老师的话。2. 初中生:他的行为越俎代庖,不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3. 高中生:政府部门的决策应该经过集体讨论,不能越俎自用。4.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能越俎代庖,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