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攘夷在词典中的解释
rǎng

攘夷

拼音rǎng yí

注音ㄖㄤˇ 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 抗拒异族入侵。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荐绅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诵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赞攘夷復土之伟画。” 陈去病 《哭梦逋老友》诗:“ 同甫 当年负盛名,挥毫惊起攘夷声。”

基本含义

  • 指抵抗外来侵略者,驱逐外国势力。

详细解释

  • 攘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抵抗外来侵略的思想。攘夷强调了中国人民对于保卫国家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决心和勇气。

使用场景

  • 攘夷多用于描述抵抗外来侵略的行动和精神,可以用来表达对于保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和行动。

故事起源

  • 攘夷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文公二十四年》:“攘夷不休,不可猝也。”这句话意为“抵抗外来侵略者,决不放松,不能掉以轻心。”后来,攘夷成为了一个代表中国人民抵抗外敌的重要成语。

成语结构

  • 攘夷由两个字组成,攘意为抵抗,夷意为外来侵略者。

例句

  • 1.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为了攘夷而奋斗。2.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攘夷精神,为保卫祖国的繁荣而努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攘夷的“攘”字理解为“抵抗”,将“夷”字理解为“外来侵略者”,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记住攘夷的意思。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攘夷运动,如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攘夷的背景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学习好,将来能够为祖国的攘夷事业做出贡献。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攘夷运动。3. 高中生:攘夷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