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波罗蜜在词典中的解释
luó

波罗蜜

拼音bō luó mì

注音ㄅㄛ ㄌㄨㄛˊ ㄇ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 波罗蜜 bōluómì
    [paramita] 佛教用语,指到彼岸也译作波罗蜜多[梵Pāramitā]
    ◎ 波罗蜜 bōluómì
    [jackfruit] 木菠萝。也作“菠萝蜜”。热带水果之一

英文翻译

  • 1.【医】diversileaf artocarpus fruit

详细解释

  • (1).亦作“ 波罗密 ”。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十二:“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慳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 明 无名氏 《精忠记·诛心》:“我只得忍辱波罗蜜,这的是念彼 观音 力。”
    (2).即木波罗。通称波罗蜜树。常绿乔木。果椭圆形,味甜,可食。原产 印度 和 马来西亚 ,我国 华南 各地有栽培。参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言行举止虚伪,表面光鲜而内心阴暗。

详细解释

  • 波罗蜜一词源于梵语,原意为“蜜中之宝”。在中国,波罗蜜成为了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举止虚伪,外表看似光鲜亮丽,但内心却隐藏着阴暗的心思。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批评那些表面功夫做足、虚伪伪善的人。

使用场景

  • 波罗蜜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尤其适用于形容那些虚伪的人。当你遇到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很友善,但实际上心机很深的人时,你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

故事起源

  • 波罗蜜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华经》中,意为佛教教义中的“如来藏”或“佛性”。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指代“珍贵的宝贝”。在中国,人们将波罗蜜这个词用于形容人的虚伪行为,以表达对虚伪行为的批评和警示。

成语结构

  • 波罗蜜是一个形容词,由两个名词组成。其中,“波罗”指的是波斯的宝物,“蜜”指的是蜜糖。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虚伪行为。

例句

  • 1. 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友善,但实际上是个波罗蜜的人。2. 这个人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但实际上他是个心机很深的波罗蜜。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波罗蜜”与虚伪的人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内心却阴暗,就像一颗蜜糖外面包裹着华丽的外壳一样。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波罗蜜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佛教的相关教义,了解更多关于“如来藏”和“佛性”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看起来很友善,但实际上他是个波罗蜜,不可信任。2. 初中生:班里有一个女生总是表现得很友好,但她的行为却让人觉得她是个波罗蜜。3. 高中生:社交圈里有很多波罗蜜的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友善,但背后却暗地里算计别人。4. 大学生:在职场上,你会经常遇到一些波罗蜜的人,要小心应对他们的虚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