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骲
拼音gǔ bào
注音ㄍㄨˇ ㄅㄠˋ
繁体
基本解释
即骨镞。《尔雅·释器上》“骨鏃不翦羽” 晋 郭璞 注:“今之骨骲是也。” 郝懿行 义疏:“ 郭 云‘骨骲也’者,《释文》引《埤苍》云:‘骨鏃也。’按,骲箭古用骨,今亦用木,仍曰骲头。”参见“ 骨鏃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瘦小、消瘦。
详细解释
- 骨骲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瘦小、消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骨头突出,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瘦弱。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身材瘦小,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形态消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消瘦,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物体的形态瘦小。
故事起源
- 成语“骨骲”的故事起源于《庄子·外物》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骨骲的人,他非常瘦小,骨头突出,所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形容瘦小的人或事物。
成语结构
- 骨骲是一个形容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固定的成语结构。
例句
- 1. 他身上的肌肉都没有了,变得像个骨骲一样。2. 这个小狗太瘦了,看起来像个骨骲。3. 那个女孩太瘦了,简直是个骨骲。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骨头和瘦弱相关的形象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的骨头突出,身体非常瘦小,就像一个骨骲一样。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瘦弱相关的成语,例如“皮包骨”、“骨瘦如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瘦得像个骨骲一样。2. 初中生:这个小狗骨骲得连骨头都快看见了。3. 高中生:她骨骲的身材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