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慝
拼音mí tè
注音ㄇㄧˊ ㄊㄜˋ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靡忒 ”。不变更。《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慝。” 汉 王粲 《赠士孙文始》:“龙虽勿用,志亦靡忒。”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然而圣上犹孜孜靡忒,求天下之所以自悟。”
基本含义
- 指人的思想、行为堕落邪恶。
详细解释
- 靡慝原指人的思想、行为堕落邪恶,后来也用来形容事物的腐败堕落。
使用场景
- 在现代汉语中,靡慝多用来批评那些堕落腐败、道德败坏的人或事物。
故事起源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记载:“昔者鲁庄公将伐宋,卜之,曰‘不可’。庄公曰:‘女弗为也。’卜人曰:‘靡慝也。’庄公曰:‘何谓靡慝?’卜人曰:‘毋近道而弗远也。’庄公曰:‘奚谓也?’卜人曰:‘毋近道而弗远,靡慝也。’”这个故事表达了当时鲁庄公对于宋国的邪恶行为的批评。
成语结构
- 靡慝是一个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的成语,属于形容词短语。
例句
- 1. 他的行为靡慝,道德败坏,不值得信任。2. 这家公司的经营方式靡慝,被曝光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谴责。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比如,可以将“靡慝”联想成一个人的形象,这个人面目狰狞,举止邪恶,代表着人的思想、行为的堕落邪恶。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道德、伦理的知识,了解什么是正直、道德,以及如何避免陷入靡慝的状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很靡慝,老师常常批评他。2. 初中生:我不喜欢和那些靡慝的同学交往。3. 高中生:现在社会上靡慝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正直。4. 大学生:他的政治观点靡慝,完全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