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
拼音wéi shēng sù K1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维生素K1属维生素类药物,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须的物质。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偶见过敏反应,大剂量或超剂量可加重肝损害。
维生素K1 - 性状
维生素K1为黄色至橙色透明的粘稠液体;无臭或几乎无臭;遇光易分解。维生素K1在氯仿、乙醚或植物油中易溶,维生素K1在乙醇中略溶,在水中不溶。的折光率为1.525~1.528。
维生素K1 - 功能主治
用于阻塞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广泛性肠切除所致的肠吸收不良患者、早产儿或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等维生素K吸收或利用障碍引起的出血,可对抗香豆素类或水杨酸过量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凝血酶原过低引起的出血等。
维生素K1作为医药制剂,在临床上应用于凝血酶过低症、维生素K1缺乏症、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的防治以及因过量服用双香豆素、水杨酸等引起的出血。维生素还具有镇痛、解痉挛的作用,对内脏平滑肌绞痛、胆管痉挛、肠痉挛引起的绞痛有明显的效果。维生素K1还可以用于多维食品和禽畜饲料的添加剂。
维生素K1 - 制剂规格
①片剂:5mg。②注射液:10mg/ml。
维生素K1 - 不良反应
偶有过敏反应,静脉注射时,较易发生,有极个别因过敏反应致命的报道。静脉注射过快时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味觉异常、呼吸困难、紫绀、脉搏细速等。新生儿应用本维生素K1后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维生素K1 - 禁忌
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不良者禁用。
维生素K1 - 注意事项
(1)有肝功能损伤的患者,维生素K1的疗效不明显,盲目加量可加重肝损伤。
(2)维生素K1对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无效。外伤出血无必要使用维生素K1。
(3)维生素K1用于静脉注射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4)维生素K1应避免冻结,如有油滴析出或分层则不宜使用,但可在避光条件下加热至70-80℃,振摇使其自然冷却,如澄明度正常则仍可继续使用。
(5)维生素K1可通过胎盘,故对临产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
(6)新生儿出血症;肌肉或皮下注射,每次1mg,8小时后可重复给药。
2011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关注维生素K1注射液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
维生素K1 - 药理毒理
维生素K1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 所必须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维生素K1 - 药代动力学
肌内注射1-2小时起效,3-6小时止血效果明显,12-14 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维生素K1在肝内代谢,经肾脏和胆汁排出。
维生素K1 - 药物相互作用
维生素K1与苯妥英钠混合2小时后可出现颗粒沉淀,与维生素C、维生素B12、右旋糖酐混合易出现混浊。与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合用,作用相互抵消。水杨酸类、磺胺、奎宁、奎尼丁等也影响维生素k1的效果。药物过量 药物大剂量或超剂量可加重肝损害。
基本含义
- 维生素K1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人体的凝血功能和骨骼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详细解释
- 维生素K1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豆类和植物油中,它在人体内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促进血液凝固,维持血液正常流动。此外,维生素K1还有助于维持骨骼的健康,促进骨骼的生长和修复。
使用场景
- 维生素K1常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和骨质疏松症。它也被广泛添加在一些保健品和补充剂中,以提供人体所需的维生素K1。
故事起源
- 维生素K1的名称中的“K”来自于德语“Koagulation”,意为“凝固”。维生素K1最初是由丹麦科学家卡尔·布洛姆巴赫在1929年发现的,他的研究揭示了维生素K1对于血液凝固的重要作用。
成语结构
- 维生素K1是一个专业的术语,没有固定的成语结构。
例句
- 1. 医生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K1的食物,以维持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2. 维生素K1对于婴儿的骨骼发育非常重要。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维生素K1与“克”字进行联想,因为“克”字在中文中有“凝固”的意思,而维生素K1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血液的凝固。
延伸学习
- 除了维生素K1,还有维生素K2,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有所不同。维生素K2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奶制品和发酵食品中,它对于骨骼健康和心血管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学习者可以进一步了解维生素K2的作用和来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维生素K1可以帮助血液凝固,让伤口更快愈合。2. 初中生:我们应该多吃富含维生素K1的食物,保护我们的骨骼健康。3. 高中生:维生素K1在凝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缺乏它会导致出血问题。4. 大学生:维生素K1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可以帮助我们的血液正常凝固,防止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