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辘轳格在词典中的解释
luó

辘轳格

拼音lù luó gé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进双出,前面一格,后面一格,此起彼落,有似辘轳,五七言律诗中经常用到,故称。

基本含义

  • 比喻言辞狡猾,拐弯抹角,不直截了当。

详细解释

  • 辘轳,古代一种用来升降物品的器械,由两个轮子和一根杠杆组成。格,指物品的支撑架。辘轳格原指辘轳的支架,后来引申为比喻做事拐弯抹角,不直截了当。

使用场景

  • 辘轳格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辞或行为有心计,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绕圈子或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可以用于各种口语和书面语的场合。

故事起源

  • 根据古代典籍《左传》记载,辘轳格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6年的春秋时期。当时,晋国的宰相狐突因为对晋国的政治形势不满,决定辞去官职,但他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晋国国君,信中用了很多委婉的辞藻来表达自己的决心。这封信被后人称为《狐突辞》,成为了辘轳格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辘轳格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顺序要求。

例句

  • 1. 他说话总是辘轳格,让人摸不清他的真实意图。2. 她的回答总是辘轳格,让人无法直接了解她的观点。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辘轳格联想为一个辘轳的支架,想象一个人站在辘轳上,用辘轳的方式来走路,绕着弯子走。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辘轳格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有关晋国和春秋时期的历史,可以深入研究《左传》中的其他典故。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回答总是辘轳格,让人摸不清他的意思。2. 初中生:她在辩论赛上的辘轳格回答让对手无法反驳。3. 高中生:作文中使用一些辘轳格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4. 大学生:在面试中,不要使用辘轳格的回答,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拆字解意

辘轳格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