狎谑
拼音xiá xuè
注音ㄒㄧㄚˊ ㄒㄩㄝˋ
繁体
基本解释
戏谑,玩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生》:“ 周 作駢词,歷叙平生,颇涉狎謔。”
基本含义
- 指言语或行为不庄重,过于轻浮、戏谑。
详细解释
- 狎谑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狎”意为亲近、熟悉,第二个字“谑”意为戏谑、开玩笑。狎谑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不够庄重,过于轻浮、戏谑,常常不经过深思熟虑而随意开玩笑。
使用场景
- 狎谑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言行不庄重、过于轻浮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开玩笑过度、不严肃对待重要的事情,或者形容某人在不适当的场合开玩笑导致尴尬局面的发生。在正式场合,使用狎谑的言语或行为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他人或不礼貌的表现,因此需要注意使用时的场合和方式。
故事起源
- 狎谑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年》一书中,原文是“狎人之谑”,意指亲近的人之间开玩笑。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成语“狎谑”。
成语结构
- 狎谑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一直狎谑,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重要的议题。2. 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总是喜欢狎谑嘉宾,有时候会引起尴尬的局面。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狎谑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舞台上,用轻松、戏谑的口吻讲笑话,引起观众的笑声。这个场景可以帮助你记住狎谑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狎谑相关的成语,比如狼狈为奸、玩世不恭等。这些成语都与轻浮、不庄重的言行有关,通过学习这些成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狎谑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狎谑地对同学说了一个笑话,大家都笑得很开心。2. 初中生:老师讲课时,他总是喜欢狎谑,导致课堂气氛不够严肃。3. 高中生:考试前,他狎谑地说不用复习就能得高分,结果考得很差。4. 大学生:在辩论比赛中,他用狎谑的言辞戏弄对手,失去了辩论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