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法
拼音dǐ fǎ
注音ㄉㄧˇ ㄈㄚˇ
繁体
基本解释
(1).犹伏法。 唐 南卓 《羯鼓录》:“此人大逆戕忍,不日间兼即抵法。” 宋 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神异幽怪·开墓二》:“未几果败,抵法。” 明 焦竑 《玉堂丛语·献替》:“上幸 九龙池 ,有民妇号而诉其令者,上震恐,欲逮令抵法。”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致妇投繯,恶少亦抵法。”
(2).犯法。《旧五代史·晋书·白奉进传》:“军士抵法,寧有彼我,今僕以咎自陈,而公怒不息,莫是与 范延光 同反耶!”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吾知从民便,抵法非所辞。”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有族人抵法者,赂以田求为解之,不应。”
基本含义
- 指以法律手段解决纠纷,表示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
详细解释
- 抵法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抵指的是倚靠、依赖,法指的是法律。抵法的基本含义是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表示信任法律的力量,相信法律能够帮助解决纠纷和争议。
使用场景
- 抵法常用于法律领域,特别是在解决纠纷、争议或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强调遵守法律,信任法律的作用。
故事起源
- 抵法的故事起源较为模糊,但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儒家思想有关。在古代,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抵法反映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
成语结构
- 抵法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抵”和名词“法”组成。
例句
- 1. 他决定通过抵法的方式解决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纠纷。2. 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应该抵法维护自己的权益。3. 我们要相信法律的力量,抵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抵法与法律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自己抵靠在法律的大门上,依靠法律解决问题。
延伸学习
- 如果对法律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和法律知识,了解更多关于抵法的应用场景和案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会抵法,如果有人欺负我,我会告诉老师。2. 初中生:学习时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抵法,向老师请教。3. 高中生:在面临考试作弊的诱惑时,我们应该抵法,坚守诚信原则。4. 大学生: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学会抵法,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5. 成人:在商业合作中,我们应该抵法,通过合同保障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