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挂
拼音guǐ guà
注音ㄍㄨㄟˇ ㄍㄨㄚˋ
繁体
基本解释
明 清 时课收田产赋税,小民常数倍于官绅,故有田产者常将产权假托于官绅名下,谓之“诡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盗户》:“既而奸民以此要上,数十年鬻去之产,皆诬託诡挂,以讼售主。”
基本含义
- 形容言语或行为诡异,不可捉摸。
详细解释
- 诡挂是由“诡”和“挂”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诡指奇异、离奇,挂指悬挂、悬而未决。诡挂形容言语或行为诡异,不可捉摸,常常让人摸不清底细,难以琢磨。
使用场景
- 诡挂一词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不可捉摸、难以预测的特点。可以用来描述某人的行为奇异、话语反常,或者形容某个事物的性质难以捉摸、难以理解。
故事起源
- 《左传·哀公十九年》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鲁国大夫乐羊子的一次奇怪的行为。乐羊子在夜晚偷偷摸到了鲁国的公车上,然后在车上悬挂了一张空白的纸。第二天,乐羊子告诉大家:“我昨晚去拜访了鲁国的贵人,他给了我一张诏书。”大家都不相信他,认为他的话很诡异,不可信。从此,人们用“诡挂”来形容不可捉摸的言行。
成语结构
- 形容诡异、不可捉摸的言行或事物。
例句
- 1. 他的言行总是诡挂,让人琢磨不透。2. 这个问题太诡挂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3. 这幅画的意境非常诡挂,让人难以理解。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诡挂”拆分为“诡”和“挂”两个部分来记忆。诡指奇异、离奇,挂指悬挂、悬而未决。通过将这两个意思联系在一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诡挂相关的成语,如“诡辞”、“诡计”等,可以扩大对诡异、不可捉摸的言行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笑容总是诡挂着一丝神秘的意味。2. 初中生:这个电影的情节非常诡挂,让人捉摸不透。3. 高中生:他的思维方式非常诡挂,常常出人意料。4. 大学生:这篇文章的风格很诡挂,让人难以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