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伏袭在词典中的解释

伏袭

拼音fú xí

注音ㄈㄨˊ ㄒ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 谓伏兵袭击。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圣人之谋不可见其象,不可知其情,临事而伐,故前无剽过之兵,后无伏袭之患。”

基本含义

  • 隐藏起来,突然袭击。

详细解释

  • 伏袭是一个描述突然袭击的成语。它指的是某人或某物隐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时机,突然出现并袭击目标。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战争、军事行动或者其他突然袭击的情况。

使用场景

  • 伏袭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比如描述战争中的战术,或者形容某人在竞争中采取的出其不意的行动。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隐藏的危险或威胁,随时可能突然发生。

故事起源

  • 伏袭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魏策》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一次战役。当时,魏国的将军曹参在战争中采取了伏袭的战术,成功地突然袭击了敌军,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成为了伏袭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伏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伏”表示隐藏、潜伏,“袭”表示袭击、突然出现。

例句

  • 1. 敌军在夜晚伏袭了我们的阵地。2. 这个团队采取了伏袭的战术,成功地击败了对手。3. 他们一直伏袭在暗处,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记忆技巧

  • 要记住伏袭这个成语,可以将其拆解成两个部分来记忆。首先,记住“伏”字表示隐藏、潜伏的意思,然后记住“袭”字表示袭击、突然出现。通过将这两个部分联想在一起,就可以记住伏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伏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战争、军事战略相关的成语,比如“奇袭”、“兵临城下”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敌人在夜晚伏袭了我们的营地。中学生:他们采取了伏袭的战术,突然出现在对方的后方。大学生及以上:这个团队利用伏袭的战术,成功地夺取了敌方的要塞。

拆字解意

伏袭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