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睹犀
拼音gǔ dǔ xī
注音ㄍㄨˇ ㄉㄨˇ ㄒㄧ
繁体
基本解释
即骨咄犀。《金史·后妃传下·世宗昭德皇后》:“ 秉德 诛死,后劝 世宗 多献珍异以説其心,如故 辽 骨睹犀佩刀、吐鶻良玉茶器之类,皆奇宝也。”参见“ 骨咄犀 ”。
基本含义
- 形容亲眼目睹罕见的事物或珍贵的人或物。
详细解释
- 成语“骨睹犀”由“骨”、“睹”和“犀”三个字组成。其中,“骨”指的是骨头,表示事物的本质或实质;“睹”表示亲眼看见;“犀”表示犀牛,代表稀有珍贵的事物。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亲眼目睹罕见的事物或珍贵的人或物。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非常难得或罕见的事物或人。可以用来形容一些稀有的自然景观、珍贵的艺术品或文物,以及罕见的才华或品质。
故事起源
- 成语“骨睹犀”最早出现在明代徐渭的《稗史集注》一书中。据说,明代宰相杨廷和在巡视南方时,曾经看到了一只活犀牛。犀牛是非常稀有珍贵的动物,因此杨廷和非常兴奋,并用“骨睹犀”来形容这个难得的经历。
成语结构
- 主谓式。
例句
- 1. 在这次旅行中,我骨睹犀,亲眼看到了大熊猫的野生活动。2. 我们有幸骨睹犀,亲眼见到了一位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的演出。3. 这次考察让我们骨睹犀,亲眼目睹了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联想,如“骨”表示事物的本质或实质,可以联想到人的骨骼;“睹”表示亲眼看见,可以联想到眼睛;“犀”表示犀牛,可以联想到稀有珍贵的事物。通过联想记忆每个字的意思,可以更容易记住整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成语“骨睹犀”相关的文化知识,如犀牛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其他与珍贵、稀有相关的成语,如“珍珠在手”、“寸金难买寸光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终于骨睹犀,亲眼看到了一只小熊猫。2. 初中生:在博物馆里,我骨睹犀,亲眼目睹了一件明代瓷器。3. 高中生:通过参观领导的演讲,我骨睹犀,亲眼见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以上所提供的学习指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骨睹犀”,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了解成语的起源、含义和使用场景,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