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巴
拼音gān bɑ
注音ㄍㄢ ㄅㄚ
繁体
基本解释
[释义]
(形)失去水分而凝结变硬。
[构成]
附加式
[例句]
这花都干巴了。(作谓语)
反义词
水灵
英文翻译
1.[口] dried up; shrivelled; wizened
详细解释
◎ 干巴 gānba
(1) [wizened;dried up]
(2) 因脱水而收缩变硬
大豆荚儿都晒干巴了
(3) 皮肤因缺脂肪而显得皱缩,不光滑
(4) [shrivelled]∶皱缩起来或被皱缩起来
人老了,皮肤就干巴了
(1).干硬的饼状食物。《西游记》第十三回:“那 伯钦 另设一处,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点剁鹿肉、乾巴,满盘满碗的陪着 三藏 吃斋。”
(2).因失去水分而收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苞米的红缨一半干巴了。” 杨朔 《桃树园》:“ 石老海 病的有年数了,半身不遂,两条腿瘦得就象那干巴树枝,瘫在炕上不能动弹。”
(3).指语言文字枯燥单调。 茹志鹃 《新当选的团支书》:“写完后自己看看又觉得太生硬,太干巴,于是撕掉重新再来。” 黄宗英 《大雁情》:“我实在不会写文章,挺生动的事儿,让我一写就干巴了。”
基本含义
- 指干燥、干瘪,没有水分或充实的状态。
详细解释
- 干巴一词可以用来形容物体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外貌或精神状态。在物体方面,干巴表示干燥、干瘪、不新鲜的状态;在人的方面,干巴表示憔悴、疲倦、没有活力的状态。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干燥的食物、植物、皮肤、地面等物体,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面容、神态等。此外,干巴还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事物缺乏活力、充实或新鲜感。
故事起源
- 关于干巴的起源故事并不明确,但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如《红楼梦》中有“干巴巴的话儿”一词。
成语结构
- 干巴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干”和“巴”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这块面包已经干巴巴的了,不好吃。2. 他干巴巴地站在那里,一副疲倦的样子。3. 这些植物缺乏水分,都变得干巴巴的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干巴巴与“干燥”、“干瘪”等词语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与干巴相关的其他成语,如“干瘪如柴”、“干瘪无力”等,进一步扩充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苹果看起来干巴巴的,没有水分。2. 初中生:他看起来很干巴,一点精神都没有。3. 高中生:这篇文章写得太干巴了,缺乏情感和生动性。4. 大学生:这个项目的计划太干巴巴了,需要加入一些创新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