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拷鞫在词典中的解释
kǎo

拷鞫

拼音kǎo jū

注音ㄎㄠˇ ㄐㄨ

繁体

基本解释

  • 拷打审问。《唐律疏议·断狱上·拷囚不得过三度》:“依《狱官令》,拷囚每讯相去二十日,若讯未毕,更移他司,仍须拷鞫,即通计前讯以充三度。”

基本含义

  • 拷打审讯

详细解释

  • 拷鞫是指用鞭子、棍棒等器具对犯人进行残酷的体罚和审讯。这是一种残忍的刑罚手段,用以逼迫犯人供认罪行或揭示真相。

使用场景

  • 拷鞫一词用于形容残酷的审讯手段,可以用来描述某人受到虐待或遭受非人道的对待。

故事起源

  • 拷鞫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常见的刑罚手段。这种残酷的审讯方式在古代常用于逼迫犯人交代罪行。拷鞫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

成语结构

  • 拷鞫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这个犯人被拷鞫了一整夜,最终交代了自己的罪行。2. 在古代,拷鞫是一种常见的刑罚手段,用于逼迫犯人供认罪行。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拷鞫与残酷审讯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强烈的印象。可以想象一个人被拷打的画面,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了解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和审讯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拷鞫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看过一本历史书,里面写到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做拷鞫。2. 初中生:我们在历史课上学到了拷鞫这个词,它是指古代的一种残忍审讯方式。3. 高中生:拷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刑罚手段,用来逼迫犯人交代罪行。4. 大学生:拷鞫这个词语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是一种残酷的审讯方式。

拆字解意

拷鞫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