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承引在词典中的解释
chéngyǐn

承引

拼音chéng yǐn

注音ㄔㄥˊ ㄧㄣˇ

繁体

基本解释

  • 招认罪行。《魏书·刑罚志》:“或拷不承引,依证而科;或有私嫌,强逼成罪。”《唐律·断狱一·讯囚察辞理》:“若赃状露脸,理不可疑,虽不承引,据状断之。”

基本含义

  • 接受引用,承担责任

详细解释

  • 承引是指接受别人的引用或转述,并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它强调了人们在言辞和行动中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不能随意引用他人的话语。

使用场景

  • 承引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提醒人们在言辞表达和引用他人观点时要谨慎和负责任。它可以用于描述在学术研究、公共演讲、新闻报道等场景中应该注意引用他人观点时的态度和责任。

故事起源

  • 据记载,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在这本史书中,有一则关于齐国大夫子贡的故事。一次,子贡在朝廷上引用了孔子的话,但却未能正确理解其含义。孔子责备他说:“你承引我的话,却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从此,人们就用“承引”来形容接受引用他人话语却没有理解其真正含义的情况。

成语结构

  • 承引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承”和“引”。其中,“承”表示接受,承担;“引”表示引用,转述。

例句

  • 1. 他在演讲中承引了一位著名学者的观点,但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2. 媒体报道中常常承引专家的意见,提供给大众参考。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承担责任”相关的场景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想象自己在一个重要的会议上承担了引用别人观点的责任,需要谨慎选择和正确理解他人的话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言辞表达和引用相关的成语,如“引经据典”、“引人入胜”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承引正确的信息,不能随便引用别人的话。2. 初中生:写作文时,我们应该承引名人的观点来支持我们的论点。3. 高中生:在做学术研究时,我们要承引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适当的批判和创新。

拆字解意

承引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