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糕
拼音zhú jié gāo
注音ㄓㄨˊ ㄐㄧㄝ ˊ ㄍㄠ
繁体
基本解释
形状像竹节的糕点。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市卖》:“廿日外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炒豆,乃廿三日送灶餉神马之具也。”
基本含义
- 比喻外表看似坚固,实际上内部空洞,不可靠。
详细解释
- 竹节糕是一种用竹筒制成的传统中国糕点。它的外表坚硬,但内部是空心的。这个成语比喻外表看似坚固,实际上内部空洞,不可靠。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强大或可靠,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或不可信赖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表面功夫做得很好,但实际上没有真正实力或内在品质的人。
故事起源
- 相传古代有个人做竹筒糕,他用竹筒制作糕点,外表看起来非常坚硬,但实际上内部是空洞的。有人吃了一口后,发现糕点并不实在,就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或事物的实质与外表不符。
成语结构
- 主语+像竹节糕一样+形容词/动词
例句
- 1. 他的承诺就像竹节糕一样,看起来很坚决,却经不起考验。2. 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就像竹节糕一样,看起来很完美,实际上空洞无物。
记忆技巧
- 可以把竹节糕的形状和含义记忆在一起,想象竹节糕的外表坚硬,但内部是空洞的,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实质与外表不符。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花枝招展”、“鸡肋”等,来扩展对表面与实质不符的事物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的诺言就像竹节糕一样,一会儿说做作业,一会儿又不做了。初中生:这个商家的宣传广告像竹节糕一样,说得很好听,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实质内容。高中生:这个政治家的演讲就像竹节糕一样,外表光鲜亮丽,实际上却是空洞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