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慌
拼音fā huāng
注音ㄈㄚ ㄏㄨㄤ
繁体
基本解释
[释义]
(动)因害怕、着急或虚弱而心神不定。
[构成]
动宾式:发|慌
[例句]
心发慌说不出话。(作谓语)
近义词
发窘、恐慌、骇怕、慌乱、慌张
反义词
塌实、镇定
英文翻译
1.feel nervous; get flustered; panic-stricken; be perturbed; get flurried; become confused
详细解释
◎ 发慌 fāhuāng
[feel nervous;get flurried] 心里不沉着;心神不安
心里发慌
(1).表现慌张。心里不沉着,动作忙乱。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美国的真正悲剧》:“他听见大文学家 德莱赛 到他办公室来见他,简直发慌得不得了,表示许多假意的殷勤。” 老舍 《四世同堂》一:“她走路,说话,吃饭,作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 巴金 《寒夜》一:“不,我怕我会高兴得发慌--为什么要发慌?我真没有用!”
(2).感到恐惧,不安。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二段:“一到天黑,全市漆黑一片,再不见往日的繁华灯火了。 姚大婶 有点发慌,更急着嫁出闺女去。” 金近 《春姑娘和雪爷爷》诗:“一阵春雷震动了天空,震得雪爷爷心发慌。”
(3).感到难以忍受。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六:“你瞧,我要是一天看不见你,我心里就发慌!”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这样的天气该会把战士们憋得发慌吧!不,战士们倒乐和得不行。”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就拿做诗来讲吧,我们年纪大了,阅历一多了,诗便老了……这是使我时时感觉着发慌的事。”
基本含义
- 因为紧张、恐惧或不安而失去冷静,慌乱不堪。
详细解释
- “发慌”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紧急、困难或突发情况时,由于心情不稳定或缺乏冷静,而表现出慌乱、失态的状态。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紧张和恐慌,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遇到困难时的无助和焦虑。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有一位官员在处理一起紧急事件时,由于缺乏经验和决断力,导致整个局势失控,最终事态严重恶化。这个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后来人们就用“发慌”来形容那位官员的失策和慌乱。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发”和“慌”。其中,“发”是动词,表示情绪或行为的发生;“慌”是形容词,表示紧张、恐慌的状态。
例句
- 1. 他在考试前总是会发慌,导致成绩不理想。2. 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要发慌,要保持冷静应对。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发煌”,意为脸色发红,因为紧张而慌张。
延伸学习
- 除了“发慌”,还有一些类似的成语,如“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等,都可以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突发情况时的慌乱状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考试前我总是会发慌,但是老师告诉我要冷静。初中生:面对突发的地震,大家不要发慌,要迅速找到安全的地方。高中生:在面试时,如果遇到困难的问题,不要发慌,要思考后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