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俊
拼音rú jùn
注音ㄖㄨˊ ㄐㄩ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才智出众的儒士。《魏书·李灵崔鉴传论》:“ 李 以儒俊之风,当旌帛之举; 崔 以文雅之烈,应利用之科。”《隋书·儒林传·房晖远》:“ 周武帝 平 齐 ,搜访儒俊, 暉远 首应辟命。”
基本含义
- 指人才出众,有学问有才华。
详细解释
- 儒俊一词由“儒”和“俊”两个字组成。儒,指的是儒家学派,代表着儒家的学问和思想;俊,指的是才华出众,有才能。儒俊表示一个人既有学问又有才华,是一种褒义词语。
使用场景
- 儒俊常用于形容人才出众的情况,可以用来夸奖学问和才华兼备的人。
故事起源
- 儒俊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策一》中,其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樊於期的故事。樊於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才华出众。他曾经在秦国做官,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因此,儒俊一词由此而来,用来形容具有儒家学问和才华的人。
成语结构
- 儒俊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儒”和“俊”组成。
例句
- 1. 他是一个儒俊的学者,既有学问又有才华。2. 她是一个儒俊的艺术家,既擅长绘画又擅长音乐。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儒俊与儒家学问和才华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学者同时具有儒家学问和才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和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来深入理解儒俊这个成语的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儒俊的学生,既擅长学习又擅长运动。2. 初中生:她是一个儒俊的少年作家,既有文学才华又有创作能力。3. 高中生:他是一个儒俊的学者,既精通历史学又精通数学。4. 大学生:她是一个儒俊的艺术家,既擅长绘画又擅长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