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桡
拼音míng ráo
注音ㄇㄧㄥˊ ㄖㄠˊ
繁体
基本解释
谓开船。 唐 杜甫 《奉送崔都水翁下峡》诗:“无数 涪江 筏,鸣橈总发时。” 仇兆鳌 注:“橈,短棹也。”
基本含义
- 指在危急关头,鸣金收兵,停止战斗或争斗。
详细解释
- 成语“鸣桡”出自《左传·成公十四年》:“桡者,舟之小楫也,用以出入。鸣者,发声之谓也。”成语意为在关键时刻吹响号角,停止战斗或争斗。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在冲突、纷争或争斗的最关键时刻,通过停止战斗或争斗来避免进一步的冲突。
故事起源
-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与楚国为争夺一片沃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当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时,齐国的将领邹忌提议在关键时刻吹响号角,停止战斗。他认为通过停战可以避免更大的伤亡,保护士兵的生命。最终,齐国吹响了号角,停止了战斗,这一行动被后人称为“鸣桡”。
成语结构
- 动宾结构
例句
- 1. 在国际关系中,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鸣桡,以避免冲突升级。2. 面对敌人的进攻,我们必须坚决鸣桡,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鸣桡”这个词的发音,想象在战场上吹响号角,停止战斗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战争、和平相关的成语,如“以战养战”、“和平共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鸣桡,停止战斗。初中生:面对学习中的竞争,我们应该合理竞争,而不是争吵不休,需要学会鸣桡。高中生:在人际关系中,当争执升级时,我们应该懂得鸣桡,以保持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