儆懔
拼音jǐng lǐn
注音ㄐㄧㄥˇ ㄌㄧㄣˇ
繁体
基本解释
戒惧。 清 吴敏树 《为守斋五叔父暨张叔母五旬双庆之序》:“而侄窃愿以斯言者,与 梦松 及诸兄弟共儆懔之。”
基本含义
- 警惕、戒备,形容人对危险或困难保持高度警觉的状态。
详细解释
- 儆懔是由“儆”和“懔”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儆指警戒、警惕,懔指戒备、谨慎。合在一起,表示人们对危险或困难保持高度警觉的状态,随时准备应对。
使用场景
- 儆懔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挑战时保持高度警觉和谨慎的态度。它可以用于各种场景,如工作中的危机处理、考试前的备考状态、生活中的防范意识等。
故事起源
- 儆懔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韩安国世家》中。故事中,韩安国的大臣孔伋曾经对韩安国的君主说:“儆懔戒备,无有怠忽。”意思是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戒备,不要有丝毫懈怠。这个故事以及其中的成语儆懔,成为了人们警惕和戒备的象征。
成语结构
- 儆懔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在疫情期间,大家都要保持儆懔的态度,做好个人防护。2. 他在考试前一直保持着儆懔的状态,不敢有丝毫松懈。3. 这个项目面临很多困难,我们必须儆懔应对,不能掉以轻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儆懔的发音“jǐn mǐn”联想为“紧绷”,表示人们对危险或困难保持紧绷的状态,时刻准备应对。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警惕、戒备相关的成语,如“警惕如神”、“戒骄戒躁”等,以丰富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保持儆懔的状态,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2. 初中生:考试前,我会保持儆懔的态度,认真复习,以应对难题。3. 高中生:参加比赛时,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儆懔的心态,不放松警惕。4. 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儆懔的意识,避免被骗或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