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童
拼音wán tóng
注音ㄨㄢˊ ㄊㄨㄙˊ
繁体
基本解释
◎ 顽童 wántóng
(1) [urchin;naughty child]∶顽皮的儿童
(2) [fool]∶指愚笨无知的人
为顽童所辱。——唐· 李朝威《柳毅传》
顽童之为是心。
英文翻译
1.naughty child; urchin
详细解释
(1).愚钝无知的人。《书·伊训》:“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国语·郑语》:“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 韦昭 注:“顽童,童昏,固,陋也。谓皆昧暗穷陋,不识德义。” 汉 王符 《潜夫论·德化》:“近顽童而远贤才,亲諂諛而疏正直。”
(2).愚妄、顽皮的孩童。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三:“ 蔡攸 者,垂髫一顽童耳, 京 ( 蔡京 )遣 攸 日与陛下游从嬉戏,必无 文 武 尧 舜 之道,啟沃陛下。” 元 曾瑞 《哨遍·村居》套曲:“成家庆,顽童前引,稚子随行。”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蹂躏》:“一条本来很冷落的胡同,这时变成一个刚被顽童所捣毁的蜂巢。”
(3).指娈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九郎》:“闻抚公溺声歌而比顽童,此皆九兄所长也。”
基本含义
- 形容孩童淘气顽皮,不听劝告。
详细解释
- 顽童是由“顽”和“童”两个词组成的成语。顽指顽固、不听劝告,童指幼童、孩童。顽童一词形容孩童淘气顽皮,不听劝告,常常做出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
使用场景
- 顽童一词常用于形容年幼的孩子,特指那些淘气、顽皮,不听劝告的孩子。它可以用于描述孩童在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强调他们不守规矩、不守纪律的特点。
故事起源
- 顽童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其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顽童的孩子不听劝告,偷吃了禁果,最终遭到了惩罚。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顽童”一词的来源。
成语结构
- 成语“顽童”由两个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这个顽童总是不听话,老师都束手无策了。2. 虽然是个顽童,但他的聪明才智令人叹为观止。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成语“顽童”。可以想象一个淘气的孩子在玩耍,不听劝告,不守规矩,从而联想到“顽童”。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顽童”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成语,比如“顽石成金”、“顽固不化”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弟弟是个顽童,经常不听家长的话。2. 初中生:班上有一个顽童,经常捣乱,老师都很头疼。3. 高中生:他虽然是个顽童,但他的聪明才智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