诳言
拼音kuáng yán
注音ㄎㄨㄤˊ ㄧ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1).谎骗,说谎话。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帝见 陈留 吏其牘下疏云:‘ 潁川 弘农 可问, 河南 南阳 不可问。’詔吏,吏誑言於 长寿街 上得之。” 明 高明 《琵琶记·两贤相遘》:“夫人,奴家岂敢誑言。” 明 归有光 《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是日又復遁入郡城,誑言:‘吾军一至,贼徒尽散,民不被杀,屋不被烧,麦尽刈而苗尽栽矣。’”
(2).谎话。 清 吴敏树 《黄特轩传》:“当贼初起,常以誑言鼓动一世之贫民。” 杨沫 《不是日记的日记·风浪起来了》:“是我们轻率地听信了 刘亚光 和其他人的诳言,支持了一桩根本不值得支持的科学研究呢,还是A研究所自以为是,指鹿为马,反击我们正确的意见,为他们自己的错误开脱?”
近义词
大话、鬼话、谎话
基本含义
- 指撒谎、说谎。
详细解释
- 诳言是指故意说谎、撒谎的行为。它强调了言辞的虚假和不真实性,常用于形容欺骗、欺诈行为。
使用场景
- 诳言常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那些说谎、欺骗他人的行为。在正式场合或者争论中,也可以用来揭露他人的虚假言辞。
故事起源
- 诳言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诗经·小雅·车攻》中。故事讲述了一位智者在战争中,通过撒谎的方式让敌人陷入误会,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成为了人们对于欺骗和谎言的象征。
成语结构
- 诳言由“诳”和“言”两个字组成。其中,“诳”表示虚假、欺骗,“言”表示言辞、言语。
例句
- 1. 他一直以诳言骗取信任,最后被大家发现了真相。2. 不要轻易相信他的诳言,他常常说谎。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张嘴说话时,嘴巴发出“诳”的声音,表示说谎的意思。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谎言”、“虚假”等,来扩展对于欺骗和虚假言辞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跟小红说了一个诳言,说自己有一只会说话的玩具熊。2.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不能说谎,因为诳言会伤害到别人。3. 中学生:他为了躲避责任,编造了一个诳言,说自己生病不能去上学。4.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人用诳言来炫耀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虚假的表现。5. 成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坚守诚实,不说诳言来欺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