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鄽
拼音tōng chán
注音ㄊㄨㄙ ㄔ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指四通八达的市集。 北周 王褒 《京师突厥寺碑》:“带二条之逸陌,面九市之通鄽。”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翠帷新祕殿,宝仗溢通廛。”
基本含义
- 相互推诿,互相推卸责任。
详细解释
- 通鄽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通指相互,鄽指推卸责任。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互相推诿,互相推卸责任,不愿意承担责任或者解决问题。
使用场景
- 通鄽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不愿意承担责任的行为。可以用于描述工作场景、家庭关系、团队合作等各种情况。
故事起源
- 通鄽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礼记·大学》中,原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鄽百姓,百姓归心。”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家庭能够治理好,国家就能够平稳,天下就能够安宁。而要治理好一个家庭,就需要亲自去了解百姓的心声,而不是仅仅听信别人的言辞。后来,人们将“通鄽百姓”这个词语简化为通鄽,用来形容相互推卸责任的行为。
成语结构
- 通鄽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他们互相通鄽,无法解决问题。2. 在团队中,不能出现通鄽的现象,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通鄽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个人互相推来推去,彼此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责任相关的成语,如推诿、推卸责任等,可以进一步扩展对这些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两个同学都是通鄽,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2. 初中生:班上的同学经常互相通鄽,导致问题很难解决。3. 高中生:在团队合作中,如果出现通鄽的情况,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率。4. 大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出现通鄽的现象,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