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朗
拼音fēn lǎng
注音ㄈㄣ ㄌㄤˇ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分朗朗 ”。清楚;分明。《元典章·户部十一·差发》:“仍出榜文,开坐各州,合著差发数目该系绢若干,分朗晓示。”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三折:“见太师言分朗,教 王允 听明降。” 元 无名氏 《来生债》第四折:“兀的不明明的在这门额上显,分朗朗在这牌面上见。”
基本含义
- 指人的思想或言行乖张,不合常理。
详细解释
- 分朗是一个形容词,用于形容人的思想或言行不合常理,乖张古怪。这个成语源于《左传·襄公十五年》:“晋侯使人如齐,问于晏子曰:‘寡人与国人有望乎?’晏子曰:‘有。’又问曰:‘与诸侯有望乎?’晏子曰:‘无。’晋侯曰:‘寡人何以无望于诸侯?’晏子曰:‘分朗。’”晏子的回答意思是说,晋国的君主行为不合常理,乖张古怪,所以不会得到其他诸侯的支持和期望。
使用场景
- 分朗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思想或言行不合常理,乖张古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来形容某人的言行举止怪异,与常人不同。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襄公十五年》,描述了晏子对晋侯的回答。晏子用“分朗”来形容晋侯的思想和言行乖张,不合常理。
成语结构
- 分朗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分”和“朗”。
例句
- 1. 他的行为真是分朗,不合常理。2. 这个人思想太分朗了,无法理解他的想法。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的思想或言行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与常理相去甚远,这样就可以记住“分朗”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思想或言行相关的成语,如“草木皆兵”、“画蛇添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举止真是分朗,总是做一些奇怪的事情。2. 初中生:这个人的思想太分朗了,不合常理。3. 高中生:他的言行举止乖张古怪,真是分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