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勘
拼音qǔ kān
注音ㄑㄩˇ ㄎㄢ
繁体
基本解释
(1).审理。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卷二:“ 叶康直 为转运使,以粮草不办……明日早,札子至, 叶康直 枷项送 渭州 取勘。”《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四年》:“帝以 张天説 所进书立意狂妄,詆訕先帝,送 开封府 取勘。”
(2).犹查核。《元典章·兵部三·给驿》:“﹝官员﹞到任之后,不幸病故,抛下家属……仰所在官司取勘,见数应付元去铺马车船,仍给行粮,递送还家。”
基本含义
- 指对待案件或问题时,要采取审慎、认真的态度,不可草率从事。
详细解释
- 取勘的“取”是指处理、办理;“勘”是指审查、考察。取勘的含义是指对待案件或问题时要谨慎处理,不可草率从事。这个成语强调了对问题的认真态度和审慎思考的重要性。
使用场景
- 取勘常用于描述处理案件、解决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可以用于劝告他人在处理事务时要慎重,不可草率行事。
故事起源
- 取勘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岳阳楼记》。其中有一段描述了岳飞在岳阳楼上勘察战场的情景:“取舍之间,若或极情于勇,而忽略智谋;或或极情于智谋,而忽略勇德。”这里的“取舍”就是取勘的意思,指的是在决策时要兼顾勇武和智谋,不能偏废一方。后来,人们将“取舍”合并为“取勘”,用来形容对待问题时要审慎处理的态度。
成语结构
- 取勘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取”和名词“勘”组成。
例句
- 1.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取勘态度,不能草率从事。2. 领导告诉我们,要在决策时取勘,不能偏废一方。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取勘的发音与“去看”进行联想,表示在处理问题时要去看、去审查,不能草率从事。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取勘相关的成语,如“取长补短”、“取信于人”等,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取勘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在写作业时要取勘,不能马虎。2. 初中生:在参加比赛前,我们要先取勘自己的实力,不能过于自信。3. 高中生:面对高考,我们要取勘自己的复习计划,不能盲目跟随别人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