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狂犘在词典中的解释
kuáng

狂犘

拼音kuáng má

注音ㄎㄨㄤˊ ㄇㄚˊ

繁体

基本解释

  • 凶猛的犘牛。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赠二君子》诗:“岸芦翻毒蜃,磎竹鬭狂犘。”集注引 孙汝听 曰:“犘牛,兽名。重千斤,出 巴 中。”后因以“狂犘”为牛的别名。见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行为或情绪极端激烈,狂妄自大。

详细解释

  • 狂犘是由“狂”和“犘”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狂指的是极端、疯狂,犘是古代文献中形容牛的一种词语。狂犘形容人的行为或情绪极端激烈,狂妄自大,没有理智和稳定。

使用场景

  • 狂犘一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自负、傲慢、狂妄的人。可以用于描述某人的行为、态度、言语等方面。比如,某人自认为是最聪明的人,总是不听别人的意见,那么可以说他是狂犘的。

故事起源

  • 狂犘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卷四十六·司马相如传》中,记载了汉朝时期司马相如的故事。相如是当时的一位才子,他在宫廷中自负才华,狂傲自大,不听别人的劝告。后来,他因为傲慢而失去了官职,被贬谪到乡间。这个故事成为了狂犘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狂犘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总是自负才华,对别人的意见从不听取,真是个狂犘之人。2. 这个人傲慢自大,狂犘到了极点,没有人喜欢他。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狂犘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像疯牛一样狂奔,非常狂犘,这样可以帮助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容人的成语,比如“狂傲自大”、“自负”等。也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故事,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自以为是,不听老师的话,真是个狂犘的人。2. 初中生:他对别人的意见从不听取,总是独断狂妄,真是个狂犘之人。3. 高中生:他自负才华,总是不屑于和别人合作,真是个狂犘的家伙。4. 大学生:那个同学总是自吹自擂,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简直就是个狂犘不已的人。

拆字解意

狂犘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