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折券在词典中的解释
zhéquàn

折券

拼音zhé quàn

注音ㄓㄜˊ ㄑㄨ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 谓毁弃债券,不再索取。《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常从 王媪 、 武负 貰酒……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颜师古 注:“以简牘为契券,既不徵索,故折毁之,弃其所负。”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宋清 卖药於 长安 西市……贫士请药,常多折券。”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 林灵素 ﹞尝从旗亭貰酒,久不归直。其人督之, 灵素 计窘,即举手自捫其面……其人惊怖,竟为折券。”后亦以“折券”指沽酒。 马骏声 《醉题酒家壁》诗:“折券呼僮取大斗,狂歌纵饮鼓土缶。”

基本含义

  • 指无法兑现的票据或凭证,也用来比喻无法兑现的承诺或诺言。

详细解释

  • 折券是由“折”和“券”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折”表示折扣、打折的意思;“券”表示票据、凭证的意思。折券原指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无法按原价兑现的票据或凭证。后来,这个词语引申为无法兑现的承诺或诺言,形容信用不佳或言而无信的行为。

使用场景

  • 折券一词常用于形容某人不守信用、不兑现承诺的情况。例如,在商业交易中,如果一方违约不按照协议兑现承诺,可以说他折了券;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朋友答应帮忙但最终没有兑现,也可以说他折了券。

故事起源

  • 折券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相传,古代有一个商人,他欠了一位债主很多钱。债主催促商人还钱,商人答应了,但一直拖延不还。最后,商人给债主写了一张借据,上面写着“十年后还钱”。然而,十年后商人却再也没有出现,债主只好将这张借据撕成了碎片。从此以后,人们用“折券”来形容无法兑现的票据或凭证。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动词“折”和名词“券”组成。

例句

  • 1. 他答应帮忙,但最后却折了券。2. 这家公司一直拖欠员工工资,真是折了券。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折券”与“无法兑现的承诺”联系起来,想象一张被折叠破碎的借据,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信用、承诺相关的成语,例如“不守信用”、“言而无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答应和我一起玩,但最后折了券。2. 初中生:他说要给我买礼物,结果折了券,什么也没有买。3. 高中生:他承诺帮我复习功课,但最后折了券,一点也没帮忙。

拆字解意

折券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