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戢戢在词典中的解释

戢戢

拼音jí jí

注音ㄐㄧˊ ㄐ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 (1).密集貌。 唐 于鹄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戢戢乱峯里,一峯独凌天。” 宋 苏舜钦 《天平山》诗:“ 吴 会 括众山,戢戢不可数,其间号 天平 ,突兀为之主。” 清 唐孙华 《狎客》诗:“戢戢附群蚁,殷殷聚飞螡。” 王旡生 《中国历代小说史论》:“举亿兆人之材力,咸戢戢於一范围之下,如羊豕然。”
    (2).顺从貌。 清 平云 《孤儿记》:“戢戢然勿敢少违。”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不见夫戏兽者乎。以马之骏、以猴之黠、以狮之戾、以象之钝,而能使趋蹌率舞於一庭,应弦合节,戢戢如法者,何也?”
    (3).象声词。形容细小之声。 唐 元稹 《表夏》诗之八:“翩翩帘外鷰,戢戢巢内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皮》:“一更许,闻门外戢戢有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口技》:“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
    (4).鱼张口貌。 唐 杜甫 《又观打鱼》诗:“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 宋 梅尧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诗:“戢戢后池鱼,随波去难留。” 清 黄宗羲 《振华郑公神道碑》:“戢戢如枯鱼之委于泥沙。”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神情严肃,不敢有丝毫轻慢。

详细解释

  • 戢戢一词来源于《诗经·卫风·木瓜》:“戢戢其往,昭昭其来。”其中“戢戢”形容人行走时举止庄重,不敢有丝毫轻慢之态,也可以形容人的神情严肃。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态度庄重,举止谨慎,表现出对事物的重视和敬畏之情。

故事起源

  • 《诗经·卫风·木瓜》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其中的“戢戢其往,昭昭其来”一句形象地描述了人行走时的庄重态度。后来,人们将其中的“戢戢”一词提取出来,作为成语使用。

成语结构

  • 戢戢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相同的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站在讲台上,戢戢庄重地向学生们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经验。2. 在庄严的场合里,大家都戢戢肃肃,不敢有丝毫轻慢。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戢戢”想象成一个人走路时举止庄重,行动谨慎的样子,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诗经·卫风·木瓜》中的其他诗句,了解更多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教室里,同学们戢戢肃肃地听着老师的讲解。2. 初中生:参观博物馆时,我们戢戢肃肃地行走,不敢有丝毫大声喧哗。3. 高中生:面对重要的考试,我戢戢肃肃地备考,不敢有丝毫懈怠。

拆字解意

戢戢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