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三公在词典中的解释
sāngōng

三公

拼音sān gōng

注音ㄙㄢ ㄍㄨㄙ

繁体

基本解释

  • (1).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
    (3).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
    (4).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5).星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张守节 正义:“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变出阴阳,主佐机务。”《晋书·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基本含义

  • 指官员的三个职务,分别是公事、公款、公车,也泛指官员的权力、财物和特权。

详细解释

  • 三公是指官员的三个职务,具体指公事、公款、公车。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官员的特权,他们享有办公事务、使用公款和乘坐公车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公逐渐演变成代表官员的权力、财物和特权。

使用场景

  • 三公一词常用于批评官员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等负面情况。也可以用来描述某些特权阶层或者有特权的人。

故事起源

  • 三公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官员的特权制度。在古代,官员享有特权,包括使用公款、公车以及处理公事的权力。这些特权被人们称为三公。

成语结构

  • 三公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三”和“公”。

例句

  • 1. 这个官员滥用三公,导致了巨大的财政损失。2. 他乘坐公车上班,滥用三公特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三公”与“官员的特权”联系起来记忆,官员的特权包括公事、公款和公车。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官员的特权制度,以及现代社会中官员权力和特权的问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珍惜公物,不能滥用三公。2. 初中生:政府应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防止他们滥用三公。3. 高中生:这位官员因为滥用三公特权而被起诉。4. 大学生:社会需要建立更加公正的制度,避免官员滥用三公权力。5. 成年人:政府应该加强对官员的监管,杜绝三公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