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奴
拼音mù nú
注音ㄇㄨˋ ㄋ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1).《三国志·吴志·孙休传》“ 丹阳 太守 李衡 ”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襄阳记》:“﹝ 李衡 ﹞於 武陵 龙阳 氾洲 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吴 末, 衡 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后因称柑橘树为“木奴”。 宋 陈师道 《和苏公洞庭春色》:“ 洞庭 千木奴,寸丝不挂手。”
(2).指柑橘的果实。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緑糉新菱实,金丸小木奴。”
(3).泛称果树和其它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梅杏》:“‘木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市易五穀也。” 元 王祯 《农书》卷五:“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餘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
(4).柯树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柯树》。
基本含义
- 指没有主见、没有个性、没有主动性的人。
详细解释
- 木奴是由“木”和“奴”两个字组成。木表示木头、木料,奴表示奴隶、奴役。木奴形容一个人像木头一样没有主见,没有个性,没有主动性,全凭他人支配。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主动性,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完全依赖他人的指导和支配。可以用于批评那些缺乏主见、没有自己的主张的人。
故事起源
-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一次在行船上,他看到一片树林,其中有一棵树的根部被削去,只剩下树干。孔子对船上的人说:“这棵树就像一个木奴,失去了根基,没有了生机。”从此,木奴就成为形容没有主见、没有个性的人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就是一个木奴,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见解。2. 不要做一个木奴,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木奴的“木”字联想为木头,而“奴”字联想为奴隶,从而形成一个形象的记忆。可以想象一个木头人被捆绑在奴隶的角色下,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和主动性。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形容没有主见、没有个性的成语,如“木讷”、“木头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从来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是一个木奴。2. 初中生:班里有一个同学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真是个木奴。3. 高中生: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规划和主见,完全是个木奴。4. 大学生: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要成为一个木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