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袴
拼音xuē kù
注音ㄒㄩㄝ ㄎㄨˋ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鞾裤”。革靴套裤。古代戎装。 唐 韩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及郊,司徒公红帓首、鞾袴、握刀,左右杂佩,弓韔服,矢插房,俯立迎道左。”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行为举止粗鲁、野蛮。
详细解释
- 靴袴是由“靴子”和“袴子”两个词组成的,靴子是指皮鞋,袴子是指古代男子穿的一种裤子。靴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粗鲁、野蛮,像穿着靴子和袴子一样粗糙。
使用场景
- 靴袴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粗暴、无礼,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态度粗鲁,不讲礼貌,不顾他人感受。
故事起源
- 靴袴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敦传》中,记载了晋朝时期王敦的事迹。王敦是一个有才华但性格粗鲁的人,他的行为举止常常让人感到厌恶和不悦。后来,人们用“靴袴”来形容一个人行为粗鲁、野蛮。
成语结构
- 靴袴这个成语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靴子”和“袴子”。
例句
- 1. 他的举止粗鲁,真是靴袴之徒。2. 这个人穿着靴袴,举止粗野,完全没有教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穿着靴子和袴子,走路时踩得很重,举止粗糙,这样就可以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成语相关的古代服饰和礼仪,了解古代人的生活习俗和行为规范。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靴袴了,老师都生气了。2. 初中生:他的态度很靴袴,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3. 高中生:这个人的举止粗鲁,真是靴袴之徒。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应该避免靴袴的行为,要有文明礼貌的待人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