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嘴
拼音bá zuǐ
注音ㄅㄚˊ ㄗㄨㄟˇ
繁体
基本解释
走嘴;失口。《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十六回:“万岁爷心里想道:‘长老今番也有些诌了。’天师心里想道:‘这和尚今番却有些跋嘴了。’”
基本含义
- 指在言辞上互相争辩,争论不休。
详细解释
- 跋嘴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跋的意思是互相争辩,嘴的意思是口舌。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言辞上的争论不休,双方争辩不休的场景。
使用场景
- 跋嘴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在言辞上的争论和争执。它可以用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口角,也可以用来形容辩论会议中的激烈争论。
故事起源
-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在齐国的一个宴会上争论的情景。孟子以其卓越的辩才和才智,与公孙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互相争辩不休,从而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跋嘴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跋”和名词“嘴”组成。
例句
- 1. 他们两个人跋嘴了一整个晚上,最后也没能达成一致。2. 会议上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大家都开始跋嘴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个人在激烈争辩的场景中,嘴巴不停地跳动,互相争辩不休的情景。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辩论、争论相关的成语,例如“争论不休”、“争辩不休”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两个同学常常跋嘴,老师都快被他们吵烦了。2. 初中生:我和同桌经常在数学题上跋嘴,为了争论谁的答案对。3. 高中生:辩论赛上,两队选手跋嘴得非常激烈,观众们都被他们的辩才折服了。4. 大学生:在学术讨论会上,各个专家学者互相跋嘴,争论着自己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