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诳
拼音xū kuáng
注音ㄒㄩ ㄎㄨㄤˊ
繁体
基本解释
欺蒙,欺骗。《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有德不假身高,无智徒劳百岁。构之虚誑,不如验之取实。” 宋 范仲淹 《奏辩陈留移桥》:“又根究得元《乞移桥状》内所説损却人命及陷没财物,并是虚誑。” 元 无名氏 《小张屠》戏文第一折:“母亲行时时亲拜覆,勤勤的廝问当,便有志诚心无半点儿虚誑。”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此事经 华阴 、 朝邑 二县勘核,决非虚誑,然非思议所及之境矣。”
基本含义
- 虚假欺诈,不实之词。
详细解释
- 虚诳指的是言辞虚假欺骗,不真实的陈述或行为。它强调了对事实的歪曲和欺骗他人的行为,通常用来形容言辞或行为不诚实,有欺骗性质的情况。
使用场景
- 虚诳常常用于指责别人故意欺骗、说谎、掩盖真相或者制造假象。它适用于各种情境,例如工作场所、社交场合、政治演讲等。
故事起源
- 虚诳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淮南子·精神训》中。据说,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个人名叫公孙龙,他因为骗取了大量的财宝而成为了富翁。但是,公孙龙的财富却是通过虚假的手段获得的,他用虚假的陈述欺骗了别人,因此被人们称为“虚诳”。
成语结构
- 虚诳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虚”表示虚假, “诳”表示欺骗。
例句
- 1. 他总是用虚诳的言辞来掩盖自己的错误。2. 这个政治家在竞选期间使用了虚诳的承诺来吸引选民的支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记忆技巧来记忆“虚诳”这个成语:将“虚”和“诳”两个字分开记忆,想象一个人用虚假的言辞欺骗别人,形成一个生动的场景。同时,可以将例句和使用场景与这个场景联系起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1.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了解为什么诚实和真实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重要的价值观。2. 学习其他与诚信和欺骗相关的成语,例如“以假乱真”、“欺世盗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用虚诳的话骗了我一袋糖果。2. 初中生:政客们常常使用虚诳的言辞来获得选民的支持。3. 高中生:他的虚诳行为让他失去了朋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