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北回归线在词典中的解释
běihuíguīxiàn

北回归线

拼音běi huíguī xià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拼音:běi huí guī xiàn

    概念

    北回归线大略位置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5度。

    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只是在北纬23.5度正负一度的范围内变化。在1976年第十六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决定将2000年的回归线位置定为23度26分21.448秒。

    命名

    北回归线的英文名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夏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座位置,从此回归原处,故应称“回归线”而非“北回归线”。现在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双子座的位置。

    地理学意义

    北回归线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这一天这里能受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至南回归线的区域每年太阳直射两次,获得的热量最多,形成为热带。因此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并始终在北纬23.5度附近和南纬23.5度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也是南温带、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南极圈、北极圈则是90度减去回归线的度数,是南温带、北温带与南寒带、北寒带的分界线。

基本含义

  • 指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时太阳直射的最北纬度线,也是北半球的夏至线。

详细解释

  • 北回归线是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时太阳直射的最北纬度线,其纬度为北纬23°26‘。在夏至时,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将经历一年中最长的白天,而南回归线则经历最短的白天。北回归线的存在对于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使用场景

  • 北回归线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事物达到极点或极限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比喻某个地方或事物的特殊性或独特性。

故事起源

  • 北回归线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地理学研究。古代的中国学者通过观察太阳的轨迹和测量地球的纬度,确定了北回归线的位置和存在。

成语结构

  • 北回归线是由“北”、“回归”和“线”三个词组成的。

例句

  • 1. 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北回归线以上。2. 这部电影的票房突破了北回归线,创下了新纪录。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北回归线”。可以想象太阳在北回归线上直射的场景,或者将“北回归线”拆解为“北”、“回归”和“线”来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关于地球的季节变化、纬度和经度等相关知识,以加深对北回归线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夏天的时候,太阳在北回归线上直射,天很热。2. 初中生:这个地方的温度一年四季都很高,好像就在北回归线上。3. 高中生:这个公司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北回归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拆字解意

北回归线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