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发枹在词典中的解释
bāo

发枹

拼音fā bāo

注音ㄈㄚ ㄅㄠ

繁体

基本解释

  • 擂鼓。 三国 魏 曹叡 《善哉行》:“桓桓猛毅,如貔如虎。发枹若雷,吐气成雨。”

基本含义

  • 指人的思想、行为等不知变通,固执己见,不肯改变。

详细解释

  • 发枹的“发”是指思想、行为等的发展,枹是指树木的枝干。发枹比喻人的思想、行为等停留在某一种状态或观点上,不愿意改变或进步。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思想、行为等僵化、不开放、不灵活的状态。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意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固执己见的人。

故事起源

  • 发枹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棵树在风中摇摆,而树上的果实却始终固执地停留在原地,不愿意随着树的摇摆而变动。这个故事意味着人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成语结构

  • 发枹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一直发枹,不肯接受别人的建议。2. 这个学生太发枹了,不愿意尝试新的学习方法。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发枹”与固执、不愿改变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结。可以想象一棵树的枝干上结满了坚硬的果实,表示人的思想、行为固执不灵活。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如“墨守成规”、“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与人的固执、不愿改变的状态有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尝试新的食物,我有点发枹。2. 初中生:他们班上的一些同学总是发枹,不肯接受新的学习方法。3. 高中生:有些人的思想太发枹了,对社会的变化没有认识和理解。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拆字解意

发枹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