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松篁在词典中的解释
sōnghuáng

松篁

拼音sōng huáng

注音ㄙㄨㄙ ㄏㄨㄤˊ

繁体

基本解释

  • (1).松与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池中起钓臺,池北亭, 郁 墓所在也,列植松篁於池侧。” 前蜀 韦庄 《春愁》诗:“后庭人不到,斜月上松篁。” 宋 辛弃疾 《贺新郎·题赵兼善龙图东山小鲁亭》词:“快满眼,松篁千亩。把似渠垂功名泪,算何如、且作溪山主。”
    (2).比喻坚贞的节操。 明 吴骐 《感时书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壮志清 河 洛 ,交情重 太行 。风涛为砥柱,冰雪见松篁。”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心地慈善。

详细解释

  • 松篁是指松树和竹子。松树代表坚定不移的品性,竹子代表高尚的品德。松篁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心地慈善,不受外界诱惑,始终保持正确的道德准则。

使用场景

  • 在描述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慈善行为值得称赞的情况下使用。可以用来称赞慷慨解囊、乐善好施的人。

故事起源

  • 松篁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荀子·劝学》中。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在《劝学》一文中写到:“故君子有松树之节,竹笋之贞,斯已矣。”这段话意味着君子应该具备松树的坚定和竹子的高尚品德。

成语结构

  • 松篁是一个双音节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乐善好施,真是一个松篁之人。2. 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品德高尚,堪称松篁之才。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松树和竹子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松树旁边有一根竹子,表示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心地慈善。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与品德和慈善相关的成语,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行善积德”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真是一个松篁之人。2. 初中生:她经常参加慈善活动,捐款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是一个松篁之才。3. 高中生:他拥有高尚的品德,总是乐于助人,被大家称为松篁之人。

拆字解意

松篁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