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闼
拼音kǔn tà
注音ㄎㄨㄣˇ ㄊㄚˋ
繁体
基本解释
家门以内,家中。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铭》:“乃能习见於房琐,安行梱闥,塤篪应和,如出一人。”
基本含义
- 捆绑,束缚
详细解释
- 捆闼是由“捆”和“闼”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捆指捆绑,闼指门闩。这个成语比喻人受到约束、限制,像被捆绑在门上的闼一样无法自由活动。
使用场景
- 捆闼常用于形容人受到各种限制、束缚的情况。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受到各种限制,无法自由发展或表达自己的意见。
故事起源
- 捆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张丞相列传》中。故事中,张丞相因为忠诚于秦始皇,被赐予了金闼,成为了丞相。金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官职,但也意味着他受到了更多的束缚和限制。后来,人们就用捆闼来比喻被约束、束缚的状态。
成语结构
- 捆闼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捆”作为动词,表示捆绑的动作;“闼”作为宾语,表示门闩。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比喻的成语。
例句
- 1. 他的创造力被捆闼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无法自由发挥。2. 学生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学习环境,不再被捆闼。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被捆绑在门上的闼上,无法自由活动,从而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捆闼相关的成语,如“束缚”、“羁绊”等,以加深对于限制和束缚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爸爸不让我玩电脑游戏,我感觉自己被捆闼了。2. 初中生:学校的规定太多了,我们好像被捆闼在一起。3. 高中生:考试前的复习让我感到被捆闼,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4. 大学生:学生会的工作让我感到被捆闼,没有时间去参加其他的社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