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钵特摩在词典中的解释

钵特摩

拼音bō tè mó

注音ㄅㄛ ㄊㄜˋ ㄇ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 红莲花。梵语padma的音译。《大宝积经·菩萨藏会·金毗罗天受记品》:“时 金毗罗 与其部从,即持种种天曼陀罗华、殟鉢罗华、鉢特摩华、拘贸陀华、奔荼利华。”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一:“鉢特,徒得反。旧言波头摩,又作波头暮,此云赤莲花也。”

基本含义

  • 形容对事物的态度消极、懒散、漫不经心。

详细解释

  • 钵特摩一词源自梵文“bodhisattva”,意为菩萨。在中国,钵特摩一词常用来形容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消极、懒散、漫不经心,类似于菩萨的慈悲心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或讽刺那些对待工作或学习态度不认真的人。

使用场景

  • 钵特摩常常用于形容某人对待工作、学习或生活的态度懒散、漫不经心,或者用来批评某人的消极态度。

故事起源

  • 钵特摩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宋时期的《释名·释名上》一书中,但具体的故事起源已不可考。不过,可以推测这个成语可能与佛教相关,因为“bodhisattva”在佛教中是指追求菩提的人。

成语结构

  • 钵特摩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具体的结构。

例句

  • 1. 他对待工作总是钵特摩,从不认真对待。2. 这个学生对学习钵特摩,从不努力。3. 他在家里钵特摩,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钵特摩的发音与“菩萨”进行联想,因为钵特摩的意思与菩萨的慈悲心态相对应。你可以想象一个菩萨坐在地上,懒散地摇晃着钵子,漫不经心地对待周围的事物,从而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钵特摩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对钵特摩的运用,以及相关的批评和讽刺手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作业总是钵特摩地完成,从不认真对待。2. 初中生:她对待学习钵特摩,从不努力。3. 高中生:他的态度太钵特摩了,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4. 大学生:他对待实习的态度太钵特摩了,从不认真对待工作。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钵特摩”这个成语。

拆字解意

钵特摩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