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馑女
拼音chú jǐn nǚ
注音ㄔㄨˊ ㄐㄧㄣˇ ㄋㄩˇ
繁体
基本解释
佛教语。指女尼。《法苑珠林》卷一一六:“又《佛母泥洹经》云:‘与除饉女五百人,以手摩佛足。’”注:“即是比丘尼也。 康僧会 《法镜经》云:凡夫贪染六尘,犹饿夫食饭不知厌足。今圣人断贪,除六情饥饉,故号出家尼为除饉女也。”参阅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佛释·尼》。
基本含义
- 指在困难时期,为了救济灾民而不顾个人困境,自愿割发卖身,为他人解除饥馑的女子。
详细解释
- 除馑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现象,当时社会经济困难,灾荒频发,很多人陷入饥饿之中。除馑女就是那些为了救济灾民而不顾自身困境,自愿割发卖身的女子。她们用自己的牺牲行为,为他人解除饥馑,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形象。
使用场景
- 除馑女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在困难时期,为了帮助他人而不顾个人利益的人。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慈善家等。
故事起源
- 除馑女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杨修传》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杨修的女子,她在东汉末年灾荒严重的时期,割发卖身来救济灾民。后来,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无私奉献的女性。
成语结构
- 除馑女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除”、“馑”、“女”三个字组成。
例句
- 1. 她是一位真正的除馑女,为了救济灾民,不顾个人困境。2. 她的行为被誉为现代社会的除馑女,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除馑女”与无私奉献的形象联系起来,将其与灾难救助、慈善事业等相关联,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除馑女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现象,还有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割席断交”、“割带断粮”等,都是形容在困难时期为了帮助他人而做出牺牲的行为。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是个除馑女,为了帮助别人,她愿意付出一切。2. 初中生:在这个物质丰富的社会,我们应该向除馑女学习,关心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3. 高中生
- 除馑女这个成语提醒我们,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也要关注社会问题,为他人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