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荷
拼音bō hé
注音ㄅㄛ ㄏㄜˊ
繁体
基本解释
薄荷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薄荷》。
基本含义
- 指外来的、不同于本地的事物或人。
详细解释
- 蕃荷一词源自古代中国对外来人和事物的称呼,特指从外国引进的植物、文化、技术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与本土不同的外来事物或人,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使用场景
- 蕃荷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用得较少,多用于文学、历史等领域。可以用来形容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或者用来形容外国人在中国的行为与习惯与本地人不同。
故事起源
- 蕃荷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魏书》中,用来形容南方人看待北方人的态度。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与本土不同的外来事物或人。
成语结构
- 蕃荷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这个城市的建筑风格蕃荷,充满了异国情调。2. 他的行为举止很蕃荷,不太符合我们的习惯。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荷花”来记忆这个成语。荷花是中国的象征之一,而“蕃荷”则表示与本土不同的外来事物或人。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对外来文化和人的态度,以及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看蕃荷电影,因为它们很有趣。2. 初中生:这个手机品牌是蕃荷的,我觉得它的设计很特别。3. 高中生:这些外国留学生穿着打扮都很蕃荷,与我们的风格不太一样。4. 大学生:这个国家的音乐文化很蕃荷,我对它们很感兴趣。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蕃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