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伐口诛
拼音bǐ fá kǒu zhū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bǐ fá kǒu zhū ㄅㄧˇ ㄈㄚˊ ㄎㄡˇ ㄓㄨ
笔伐口诛(筆伐口誅)
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清 忧患馀生 《<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鉞,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卒伸大义于天下,使若辈凛乎不敢犯清议。”参见“ 口诛笔伐 ”。
基本含义
- 用笔批评文章,用口谴责人物。
详细解释
- 笔伐口诛是指用笔批评文章,用口谴责人物,对不好的文章和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和谴责的意思。这个成语强调了通过文学批评和口头谴责来揭露和批判不良文章和不道德的行为。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文学评论、社会批评以及道德谴责的场景。可以用于描述对不好的文章、不道德的行为或者不负责任的言论进行严厉批评和谴责的情况。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在古代,文人雅士们经常通过文学批评和口头谴责来揭露和批判不好的文章和行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批评和谴责的方式和效果。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三个词组成,分别是“笔”、“伐”和“口诛”。其中,“笔”表示用笔批评文章,“伐”表示批评,“口诛”表示口头谴责。
例句
- 1. 他以笔伐口诛的方式批评了那篇不负责任的报道。2. 这位评论家用笔伐口诛地批评了那位作家的新书。3. 我们应该用笔伐口诛地揭露和批判社会不公正的现象。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笔伐口诛”拆分成“笔”,“伐”,“口”,“诛”,并与相应的含义进行联想记忆。例如,“笔”代表用笔批评文章,“伐”代表批评,“口”代表口头谴责,“诛”代表严厉批判。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文学批评和道德谴责传统,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和表达方式。此外,你还可以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评论,以深入理解“笔伐口诛”的使用场景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笔伐口诛地批评了我的作文,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2. 初中生:我们应该用笔伐口诛地批评那些不负责任的网络文章。3. 高中生:这位评论家用笔伐口诛地批评了那本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4. 大学生:我们应该用笔伐口诛地揭露和批判社会不公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