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牙
拼音yā yá
注音ㄧㄚ ㄧㄚ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称“ 押衙 ”。1. 唐 宋 官名。管领仪仗侍卫。牙,后讹变为“衙”。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中:“武职令有押衙之名。衙宜作‘牙’,此职名,非押其衙府也,盖押牙旗者。”《旧唐书·崔慎由传》:“既离 泗口 , 彦曾 令押牙 田厚简 慰諭,又令都虞候 元密 伏兵 任山馆 。”《旧五代史·外国传二·吐蕃》:“明年, 晋高祖 遣 涇州 押牙 陈延暉 齎詔书安抚 凉州 。”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旗鼓》:“ 魏博 特置驍鋭可倚仗者,使为护卫,名为牙兵。而典总此兵者其结衔名为押衙。”《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只见外面一个人,约莫半老年纪,头带软翅纱帽,身穿紫袴衫,挺带皂靴,好似押牙官模样,踱进店来。”
(2). 金 代亦为天子仪仗侍卫头目。《金史·仪卫志上》:“ 天眷 法驾人数……押纛二人,押衙四人。”
基本含义
- 指说话时措辞谨慎,言辞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或得罪人。
详细解释
- 押牙是由“押”和“牙”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押”表示压制、约束,而“牙”则指言语、言辞。押牙原指说话时要小心措辞,生怕得罪人或说错话,形容人在言辞上非常谨慎。后来,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言辞严谨、小心翼翼,避免冲突或引起误会。
使用场景
- 押牙常用于形容人在讲话时非常谨慎、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他人或引起误会的场景。比如,在工作场合中,如果一个人在会议上押牙发言,表示他非常注意言辞的选择,避免冲突或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交流时押牙,说明他非常注重言辞的准确性和妥帖性,以免得罪他人或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故事起源
- 关于押牙的故事起源并不明确,目前尚无相关传说或典故与之相关。
成语结构
- 押牙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押”和名词“牙”组成。
例句
- 1. 他在发言时总是押牙,生怕得罪别人。2. 做人做事要有原则,但也要注意押牙,避免冲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押牙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说话时小心翼翼地把话咬在牙齿之间,生怕说错话或得罪人,这样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有更多的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成语,了解它们的起源和用法。同时,还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故事,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我们要押牙,说话要小心,不要伤害别人的感情。2. 初中生:在班级讨论问题时,我们应该押牙发言,避免引起争吵。3. 高中生:面对复杂的社交场合,我们需要押牙,以免说错话或得罪他人。4. 大学生:在职场中,我们要学会押牙,用恰当的言辞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误解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