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汙
拼音shòu wū
注音
繁体受託
基本解释
受污染。《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然则曷用枣栗云乎,腶脩云乎” 汉 何休 注:“玉取其至清而不自蔽其恶,洁白而不受污。”《新唐书·卓行传·何蕃》:“初, 朱泚 反,诸生将从乱, 蕃 正色叱不听,故六馆之士无受污者。”
基本含义
- 受到污染或玷污。
详细解释
- 指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或不良行为的侵害,使自身的品质或形象受到玷污。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的品德或名誉受到损害,也可用于形容物品受到污染或破坏。
故事起源
-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下令烧毁各国的古籍文献,同时迫害儒家学者。这一行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反对声音,被认为是对文化的玷污。因此,“受汙”这个成语就出现了,用来形容受到不良行为的侵害,使自身的品质或形象受到玷污。
成语结构
- 动词+名词
例句
- 1. 他的名声受到了汙染,很多人都对他产生了怀疑。2. 这座城市的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汙染,人们纷纷外出避难。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受汙”与“受到污染”进行联想,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学习相关成语,如“自汙其名”、“汙名昭著”等,加深对“受汙”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和那个捣乱的同学一起玩,怕被他的坏习惯受汙。2. 初中生:网络世界充满了各种不良信息,我们要警惕受汙。3. 高中生:政治家应该保持廉洁的形象,避免受到汙染。4. 大学生:学术界应该坚守学术道德,避免因为不端行为而受汙。5. 成年人:我们应该保护环境,避免地球受到更多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