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楼文化
拼音hǎn lóu wén huà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在毕业收获的季节,大学校园的学生公寓上演了一场场集体喊楼秀。有人说这是酝酿四年的内心话的一次潇洒倾泻,有人说这是用狂欢的方式为大学四年画上完美的句号。喊楼年年有,今年花样特别多。也毕业生把离别愁绪晾在凉席上。听,他们的表白:“高家有女,持重含蓄”;听,他们的叮咛:“听娘的话,早点生娃”;看,他们的期冀:凉席上写“后会有妻”。
详细解释
喊楼文化的兴起
毕业在即,用欢笑与呐喊为自己喝彩、为别人鼓舞未尝不可。毕业,收获果实,承载希望。然而,他们头脑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是沉甸甸的思考。毕业,意味着用真本领去验证四年的成果,意味着相伴四年的学子各奔东西,意味着要重新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做出抉择与探索。毕业聚餐,觥筹交错,欢欣鼓舞。那些平日滴酒不沾、内向羞涩的人在毕业筵席上却醺醺大醉,吐出一番苦话。
带着这种理解,在人声吵闹的夜里,有人选择沉默,有人感叹两句就把牢骚按捺于心。于是,喊楼秀频繁地闪现在高校各个角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喊楼者激情横溢,对诗、对唱,偶尔配上即兴舞。校内外媒体盯紧高校喊楼的新亮点竞相报道。今天报道某某高校“喊楼喊出新花样”,明天报道“毕业生喊楼奇招百出”,掀起一番番热潮。事不关己者有空凑个热闹,没空一笑了之。而那些离校在即的毕业生在媒体的渲染影响下渐渐形成竞逐心理,未雨绸缪,为上演一场“有看头”的喊楼秀挖尽心思。
男生主动要求湿身
中大的喊楼传统已经持续了十几年,每年到了毕业时都异常火爆。每到晚上,一群男生或女生在对方的楼下喊,或表白或祝福,楼上的人则随声附和,并配合对方要求往喊楼者身上泼水,直到楼下的同学全身湿透。场面异常热烈。
在广外,毕业“喊楼”也是如火如荼。当被问到“喊楼”的感觉,全班男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字,爽!”
喊楼新招献上诗词
以前,喊楼的人只是扯着嗓子喊“××,我爱你”,或者来首流行歌曲。但现在,毕业生们已觉得这样不过瘾。今年,中山大学的同学别出心裁,最近都在比比谁的喊楼更有创意。中文系的男生们都有不俗的文笔,给班里每个女生都编排了诗句,喊楼时一一献上:
“高家有女,持重含蓄,美食专家,高朋齐聚,才女美貌,现聘女婿,海南有房,可以考虑。” “浣鋆彭氏怀绝技,杀入公司真不易,眼下工资虽不高,至少也有八千几。”而被喊楼的女同学们,也不能没有表示,不停从楼上向下泼水,直到楼下的男同学全身湿透,这才罢了。
毕业床单创意无限
“后会有妻”——这句被善意篡改的一句话,在即将离校的中大男生中广为流传,甚至被人写在凉席上挂在楼道里。与这句话一起挂在楼道的,还有“听娘的话早点生娃”、“哥们你喝够了吗”、“人间还是离恨多”等充满了离别忧伤的另类词句。
随着网络的发达,大学生创意思维层出不穷,表达情绪又吸引眼球。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论坛一篇帖子中,记者看到,该校青岛校区一学生公寓悬挂了一个床单条幅,写着:“姐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个爷们”,戏谑中带着淡淡的忧伤。而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个毕业被单风靡网络。其中“姐已不在北航,北航却流传着姐的传说”,最为让人印象深刻。
建议设喊楼比赛
对于毕业“喊楼”事件,“被喊者”则反应不一,大部分人表示支持或者接受这样的“喊楼”活动,因为“一生人一次的大学毕业,应该留下点什么东西”。但是有大四的女生认为“很无聊”、“自己不会参与”,甚至说“喊楼”严重影响了大家休息,不值得提倡。
“要是可以搞个什么比赛之类的,也可以对比一下各个学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在规定时间让大家尽情发泄,这样不会影响别人休息,自己还可以尽兴。”广外大三学生小李说。
“高家有女,持重含蓄,美食专家,高朋齐聚,才女美貌,现聘女婿,海南有房,可以考虑。”
“浣鋆彭氏怀绝技,杀入公司真不易,眼下工资虽不高,至少也有八千几。”
喊楼评价
这种年轻人的狂欢很快传染到其他假日,甚至还演变成喊楼求爱、喊楼庆生日。诗词歌赋、舞蹈、泼水、洒花迅速在媒体中闪亮登场,这些新增加的元素悄悄进驻到“秀”中,受到广泛争议。如果我们同样追逐这种炫耀心理,如果我们容忍这种炫耀心理进入到白热化状态,过节时我们自豪地对旁人说:“姐(哥)不是在过节,是在作秀。”那么终有一天,当我们勤勤恳恳地完成了大学四年学业,最终却得到理智者的一句讽刺:“你不是毕业,是作秀!”
喊楼不论在参与者的范围还是在形式的发掘上,都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虽然它散发着青春的魅力,但如果你坚信青春的愁苦不因一次呐喊而烟消云散,如果你把喊楼当作无所作为的年轻人在凑热闹,那么,何必还陷入到“被喊楼”的泥潭之中?如今,喊楼已从原来的情感宣泄,被部分人扭曲为作秀表演。这种起哄不仅是个人行为,它同时需要承担旁人的感受和学校的认可。既然那么多学校采取宽容的态度,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照顾学生的感情。那么,作为学生也应该为旁人的感受和学校的秩序做出理智的承诺。因为,文明离校不只是张空头支票。
基本含义
- 喊楼文化是指在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或者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大声喊叫或者大肆宣扬自己的观点、事迹或者成就。
详细解释
- 喊楼文化源于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一种现象。在网络上,人们常常在论坛、微博、微信群等平台上以大肆吹嘘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赞赏。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也会通过高声宣扬自己的观点、事迹或成就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使用场景
- 喊楼文化常常出现在网络社交平台、聚会活动、演讲或者展览等场合。人们会利用这种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故事起源
- 喊楼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通过吟诗作赋、写字楼、高谈阔论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见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喊楼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
成语结构
- 喊楼文化的结构是“喊楼+文化”,其中“喊楼”表示高声喊叫或宣扬自己,而“文化”表示一种表达方式或社会现象。
例句
- 1. 他经常在微博上喊楼,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2. 这个演讲活动上,很多人都在喊楼,争相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见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楼上大声喊叫,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和赞赏,从而记住“喊楼文化”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互联网文化和社交媒体的现象,以及如何在网络社交中进行合理表达和交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喊楼告诉大家我在学校获得了一等奖。2. 初中生:他在班级群里喊楼,说自己考试得了满分。3. 高中生:为了提高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她经常喊楼展示自己的才艺。4. 大学生:他在论坛上喊楼宣扬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