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陁
拼音pó tuó
注音ㄆㄛˊ ㄊㄨ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见“ 婆陀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行动迟缓、迟钝。
详细解释
- 婆陁是一个古代词语,形容人行动迟缓、迟钝,思维反应迟钝。比喻做事慢吞吞、迟疑不决、思维迟缓。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行动迟缓、迟钝,或者批评某人思维反应迟缓。
故事起源
- 婆陁一词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当时,昭公问鲍照:“婆陁之事,可举乎?”鲍照回答:“臣闻婆陁之事,不可举也。”昭公问其故,鲍照回答说:“婆陁者,犹瓦砾也。瓦砾之上,不可以为止也。”从此,婆陁成为了形容人行动迟缓、迟钝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婆陁是一个形容词,可以用于形容人的行动迟缓、思维迟钝。
例句
- 1. 他办事总是婆陁,拖拖拉拉的。2. 这个学生思维太婆陁了,总是反应迟缓。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婆陁与“迟缓”、“迟钝”等词语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行动慢吞吞、思维迟缓的形象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行动迟缓、迟钝有关的成语,如“犹疑不决”、“拖泥带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做作业总是婆陁,做一道题要花很长时间。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表现得很婆陁,总是迟迟不动。3. 高中生:这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思维有些婆陁,需要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