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风
拼音hán lù fē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寒露风是秋季冷空气入侵引起明显降温而使水稻减产的一种冷害。在中国南方,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故名“寒露风”(又叫“社风”)。
寒露风是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每年秋季“寒露”节气前后,是华南晚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这时如遇低温危害,就会造成空壳、瘪粒,导致减产,通常称为“寒露风”。
寒露节气(10月上旬)前后,正值晚稻抽穗扬花时期,如果这时一连三天或二天以上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则会造成晚稻空壳、瘪粒,导致减产。因降温时一伴都伴有偏北大风,当地俗称“寒露风”。
危害
寒露风与冷空气活动有关,当北方有强冷空气南下且冷空气在南方停留时间较长时,最易造成寒露风灾害。对大面积种植的晚稻而言,尚无很有效的预防措施。
晚稻生育阶段对低温较敏感的有三个时期:
(1)幼穗分化期(抽穗前25-30天);
(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抽穗前10-15天);
(3)抽穗开花期。其中,以抽穗开花期遭到寒露风危害的机率较大,减数分裂期受低温危害机率较小,但遭遇后危害较重,而幼穗分化期则基本上不受低温危害。减数分裂期对低温最敏感,主要是雄蕊受害,使花粉不能正常成熟或成熟度较差,造成空粒或穗粒畸形、变态等现象,导致减产。
抽穗扬花期遇低温,主要使花粉粒不能正常成熟、正常受精,而造成空粒;在低温条件下,抽穗速度减慢,抽穗期延长,颖花不能正常开放、散粉、受精,子房延长受阻等,因而造成不育,使空粒显著增加。另外,在灌浆前期如遇明显低温,也会延缓或停止灌浆过程,造成瘪粒,水稻的植物营养生理也受到抑制,有的甚至出现籽粒未满而禾苗已先枯死的现象。
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初期,一般当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7℃时,水稻生理活动遇到障碍,造成谷粒畸形形成空壳。低温强度增大,持续天数增加,危害明显加重。在水稻抽穗开花期,当日平均气温持续三天以上低于18--20℃,梗稻受害;日平均气温持续三天以上低于20-22℃,籼稻受害。
一般情况下,寒露风严重的年份,晚稻产量就明显降低。造成寒露风危害的因素较多,但主要是低温。一般在抽穗扬花期,低温出现越早、温度越低、低温出现时间越长,受害就越重,若伴有大风、阴雨或过于干燥,则加重其危害。如华南沿海一带,当冷空气南下与台风相遇时,风力较大,并伴有大雨、暴雨或连阴雨,日照短缺,不仅影响晚稻抽穗扬花,而且造成机械损伤,危害更大。
主要类型
1)湿冷型: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和逐渐减弱难退的暖湿气流相遇,通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其特征是低温、阴雨、少日照。
2)干冷型:较强冷空气南下,吹偏北风,风力3-5级,空气干燥,天气晴朗,有明显的降温,其特征是低温、干燥、大风、昼夜温差大。
基本含义
- 指寒露时节的风,比喻秋天的风势渐劲。
详细解释
- 寒露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10月8日或9日,表示天气开始变冷。寒露风指的是寒露时节的风,意味着秋天风势逐渐加强,天气逐渐寒冷。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秋天的风势逐渐加强的情况,也可用来比喻事物逐渐发展壮大。
故事起源
- 《孟子·滕文公下》中有一段描述,孟子对滕文公说:“人之有德也,犹寒露之为水也。寒露之下,凝结为霜;德之积也,犹冰之受寒也。寒露之上,犹为露;德之积也,犹冰之融也。”这段话中使用了“寒露”一词来比喻德行的积累。后来,人们将“寒露风”这个成语引申为形容事物逐渐发展壮大的意义。
成语结构
- 名词+名词
例句
- 1. 秋天的寒露风吹过,树叶纷纷落下。2. 这个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像寒露风一样势不可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寒露时节的风势逐渐加强的情景来记忆这个成语,比如想象秋天的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秋高气爽”、“寒气逼人”等,以丰富对秋天天气的描述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秋天的寒露风吹得我的手都冻僵了。2. 初中生:寒露风一吹,树叶纷纷落下,秋天真的来了。3. 高中生:寒露风带来的凉意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4. 大学生:寒露风吹过,大街上的行人都穿起了厚外套。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