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中訾
拼音bù zhōng zī
注音ㄅㄨˋ ㄓㄨㄙ ㄗㄧ
繁体
基本解释
谓家财没有达到规定的数额。訾,通“ 资 ”。《史记·游侠列传》:“ 解 ﹝ 郭解 ﹞家贫,不中訾。” 司马贞 索隐:“訾不满三百万以上为不中。”
基本含义
- 不受到任何指责或诟病。
详细解释
- 不中訾是一个古代成语,由“不”、“中”、“訾”三个汉字组成。其中,“不”表示否定,“中”表示受到,“訾”表示指责或诟病。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不受到任何指责或诟病。
使用场景
- 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或行为非常高尚,没有任何值得指责的地方。也可以用来自我表扬或赞美别人。
故事起源
- 关于不中訾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在古代的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记载。根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记载,战国时期,燕国有一个官员名叫主父偃,他非常聪明能干,公正廉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有一次,主父偃去临洮县任职,他在任职期间,不追求任何个人私利,不收受贿赂,公正执法,对待百姓非常宽容。因此,他被人们称为“不中訾的主父偃”。这个故事使得“不中訾”成为了一个赞美高尚品德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
例句
- 1. 他的品行高尚,一生都是不中訾的。2. 她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从不做任何不中訾的事情。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不中訾”记忆为“不中指”,以此来联想成“不受指责”。另外,可以通过与故事起源相关的关键词“主父偃”进行联想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与“不中訾”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不见棺材不掉泪”、“无可厚非”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成绩非常好,从来没有不中訾的地方。2. 初中生:老师总是称赞他的品德高尚,从不中訾。3. 高中生:他的演讲非常出色,没有任何不中訾的地方。4. 大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得非常优秀,是一个不中訾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