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
拼音niǎn jūn
注音ㄋㄧㄢˇ ㄐㄩㄣ
繁体
基本解释
◎ 捻军 Niǎnjūn
[the Nian Army] 清朝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1852—1868),活动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带,主要领袖有张洛行、赖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国领导下与太平军配合作战。1866年分为东、西两支,最后被清军消灭
详细解释
见“ 捻子 ”。
基本含义
- 指以捻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队
详细解释
- 捻军是指在中国清朝晚期,农民起义领袖杨秀清在湖北、河南一带所领导的起义军队。捻军以农民为主体,由一些地主、富农和贫民组成,他们采取游击战术,对清朝政府进行抵抗。捻军起义是清朝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的重要一环。
使用场景
- 捻军一词常用于历史研究、文学作品或者相关讨论中。可以用来形容农民起义军队或者农民反抗统治者的行为。
故事起源
- 捻军起义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清朝末年社会动荡,农民生活困苦,受到地主和官府的压迫。杨秀清作为领袖,组织起义军队,采取游击战术,对抗清朝政府。捻军的活动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最终被清朝政府镇压。
成语结构
- 捻军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捻指的是杨秀清领导的起义军队,军指的是军队。
例句
- 1. 在中国历史上,捻军是农民起义运动中的重要力量。2. 这部小说描写了捻军的英勇抗争。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捻军”与农民起义、杨秀清等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景。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清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运动,以及其他与捻军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学习了捻军的故事,他们是勇敢的农民战士。2. 初中生:捻军的抗争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敢面对困难。3. 高中生:通过研究捻军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民起义运动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