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喉触讳
拼音zhuǎn hóu chù hùn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zhuǎn hóu chù huì ㄓㄨㄢˇ ㄏㄡˊ ㄔㄨˋ ㄏㄨㄟˋ
转喉触讳(轉喉觸諱)
谓一说话或一写文章就触犯忌讳。 唐 韩愈 《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孟浩然》:“ 孟浩然 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疎。’ 唐玄宗 闻之,曰:‘卿自弃朕,朕何尝弃卿。’ 孟贯 诗:‘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 周世宗 闻之,曰:‘朕伐叛弔民,何谓有巢无主?’二子正坐诗穷,所谓转喉触讳。”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难言之矣,一傅众咻,转喉触讳,岂止此哉。”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忌用“哉”字》:“按文字避忌,至禁用‘哉’字,真所谓转喉触讳者矣。”
基本含义
- 指言辞或行动触犯忌讳,得罪他人。
详细解释
- 转喉触讳是由“转喉”和“触讳”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转喉”指的是喉咙转动,即说话;“触讳”指的是触犯忌讳。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话或行动冒犯了他人的忌讳,得罪了他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人的言行不慎,冒犯了他人的忌讳,引起了他人的不满或愤怒的情况。比如,如果有人在宴会上说了一些不合适的话,冒犯了主人或其他宾客,就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行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官员叫田文,他非常善于辩论,口才极好。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宴会,大家都很欣赏他的才华,于是纷纷向他敬酒。然而,田文喝了几杯酒之后,开始说了一些带有侮辱性的话,冒犯了主人。主人当即勃然大怒,要把田文赶出去。田文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连忙解释说:“我只是一时口快,没有经过转喉思考。”主人听后恍然大悟,原谅了田文,并以此为教训,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动词 + 名词 + 动词 + 名词
例句
- 1. 他的言辞冒犯了老师,转喉触讳了。2. 请注意你的言行,避免转喉触讳。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分解成两个部分:转喉和触讳。转喉可以联想为说话的动作,而触讳可以联想为触犯忌讳。通过联想,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有关中国文化中的忌讳和礼仪,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小心说了一些伤害同学感情的话,转喉触讳了。2. 初中生:他在班级群里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转喉触讳了。3. 高中生:她在演讲比赛中说了一些不尊重他人的话,转喉触讳了。4. 大学生: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带有歧视性的言论,转喉触讳了。5. 成年人:在商务会议上,他不慎说了一些冒犯客户的话,转喉触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