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柴
拼音cān chái
注音ㄘㄢ ㄔㄞˊ
繁体
基本解释
曾参 和 高柴 的并称。 春秋 时 孔子 弟子。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梁书·许懋传》:“ 郑玄 有 参 柴 之风。《论语》:‘ 柴 也愚, 参 也鲁。’盖讥其愚鲁。”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儻知恩意相生,情理相出,可使家有 参 柴 ,人皆 由 、 损 。”
基本含义
- 比喻参与某种活动,从而受到牵连或受害。
详细解释
- 参柴的“参”指参与,参与进入柴堆;“柴”指柴堆。成语意指参与进入柴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柴堆的影响,比喻参与某种活动后,受到牵连或受害。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警示人们要慎重选择参与某种活动,以免受到不良影响或损害。
故事起源
- 相传古代有个人喜欢放火烧柴堆,他每次放火之前都会先把自己参进柴堆里,然后点燃火焰。他认为只有亲身经历柴堆的火焰,才能真正体会到火的威力。后来,人们用“参柴”来形容参与某种活动后,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或受害的情况。
成语结构
- 动宾结构。
例句
- 1. 他参柴于此事,最终被牵连进了官司。2. 小明没有参柴于这场争论,保持了中立的立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参柴”的过程,想象自己参与进柴堆里,然后被柴堆包围,以此来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参柴”相关的成语,如“参差不齐”、“参商”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参柴于他们之间的争吵,我只想和平相处。2. 初中生:他因为参柴于那起事故,被追究了责任。3. 高中生:在选择朋友时要慎重,以免参柴于不良的圈子。4. 大学生及以上:参柴于这场政治运动,他付出了自己的自由。